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九章 当真(2/3)

也是不通。

李自成本人就是看几本资治通鉴,那不过是迂腐文人记录的史书,加几句不切实际的点评,从这书上寻治国之道,也是真真笑话。

象大明太祖其实原本也是读书不多,但天赋点就是点在军政大道之上,其后更是读书不缀,这才有后来那般成就。

李自成差就是差在这里,天赋不足,后天的努力也是不够,当然也是和其一直处于打压之下,流离失所,想要通读也是没有办法。

陈名夏想到自己已经先降,接着还得再降东虏,相比较来说,区区一盐商家族出身的朱万春,自己一直也是当成个寻常人物,若不是朱家年年都有冰敬和炭敬奉上,以陈名夏的身份地位是绝不会与其相识,更不要说有什么往来。

而如今自己一降再降,对方却是坚称绝不会降,虽不知真假,但这种决心意志,仍是令得陈名夏感觉尴尬和难堪。

“绝不投降么?”陈名夏呵呵一笑,对着梁世发道:“你且在我这里住下罢。就在京师里看风云变化,也是要将你看到的如实禀报你家东主,且看到最后时他再做决断罢。”

“是,多谢老爷。”既然对方愿意收留,梁世发当然也顺势改了称呼,陈名夏对此无可不可,挥了挥手,便是示意梁世发退下。

虽然陈名夏早前已经下了决心,希望通过汤若望引荐自己投降清廷,但在此时此刻,他也是突然有些犹豫起来。

如果清军能直扑南京,占据江南湖广,那么就算在别的地方有反复,那也是大势已定。

有满洲八旗为主力,仆从汉军为爪牙,加上东虏几十年战胜明军的赫赫凶名,最少会有几十万明军望风而降为清廷所用。

其任命明朝降官在地方征取赋税,又用减赋和免掉辽饷收拢人心,在陈名夏的判断之中,清廷得天下最多一两年时间。

但如果江南有了变数,真有豪杰趁势而起,只要保住南京和江南,那么明朝最不济也能维持南北朝的格局。

若是这样,自己这一类降官的名声可就难听了,不光是陈名夏,就算是此时北方普通的一个进士出身的知县,在是否降清的问题上都会产生犹豫。

这就是大势之下的人心变化,这也是陈名夏等人最为担心的事情了。

“不降,嘿嘿,不降?”陈名夏打发梁世发之后也是无心会客了,端坐在书房之中,也是连连苦笑起来。

“闵元启么……”陈名夏提起笔来,写给留在南都的一些故交好友,两边书信和人员往来其实是没有断绝了。

清廷在此时还没有罗织法网,李自成更没有理会这些鸟蛋事,只要能闯过响马和多数牛毛的土匪杆子,能在乱兵和流寇交织之下跑到南方,李自成和清廷都没有阻拦的意思。

若不然此时也不会有大批京官持续南下,并且后来还有北京人跑到南京冒充太子之事了。

不得不说此时在清廷的主持下,七月份刚刚斩首了几个少年,就是清廷说的假冒朱明太子一案。

南北两边都有假冒太子,南方的那个明显是假的,但东林党人混水摸鱼,为了动摇弘光帝的法统和根基,非说那假货是真的,结果在判定为假之后,东林党人不依不饶,直接令左良玉兴师向南京,说是要清君侧。

真实目的当然是清弘光帝和马士英,马士英也是不甘示弱,直接派黄得功等人迎战,双方为了一个假太子大打出手。

而清廷在此时斩杀的少年却是真正的大明太子,太子和永王,定王落入李自成手中,李自成倒是没有为难这未成年的少年人,只是将其带在身边。

后来战败后李自成仓皇离京,太子和永王定王就落入了八旗手中。

这些孩子知道什么险恶,当即吐露身份,然后被清廷关押。

后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