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七十五章 四百(2/3)

河北的顺军,以及派大军迅速追击李自成,使其失却喘息之机,没有机会重整老营精锐,然后多铎部何时南下……闵元启记得这些事,但具体的时间点,具体的行军路线和南下时间,这些东西便是完全的不记得了。

他更不清楚清军的战术战法,后世看过一些东西,但都含糊不清,甚至清军入关的总兵力,也是众说纷纭,有说十五万人的,也有说十万人的,也有说七八万人的,最少的说法是战兵只有六万多人左右。

至于多铎的南下兵力,很多说法是不足万五千人或不足两万,这两万人还包括汉军旗,其实也就是包衣附属部队。

这个数字如果属实,南明实在死的不冤枉,也说明华夏汉人文明实在是病的不轻!

“元启哥。”

“见过百户大人。”

在东校场附近的库房堆码粮食,布匹,药材,苏钢,熟铁之后,盐丁和妇人老人孩子们逐渐散去,库房内外,便只有旗军们聚集。

此时闵元直,闵元修,闵真定等人先上前来行礼,或称元启哥,或是叫三哥,又或是叫三叔,甚至有个德字辈的,却是叫闵元启三叔公,十几个闵家族人,年纪都在十七八到二十五六左右,比闵元启大的没有几个,多半年岁相当,也没有闵元启的长辈乾字辈的,多是元字辈平辈,或是真字辈,德字辈。

闵家一族在大河卫二百多年,这样的卫所武官世家在大明各卫实在太常见了。有混的凄惨一些的,现在可能连世职也没有了,沦为普通旗军。

混的好的,便是福建俞家,辽东李家,祖家,就是戚帅的登莱戚家,如果不是登州变乱,其实子孙混的也还不错。

戚帅先祖是太祖皇帝的侍卫,到戚帅高祖,祖父,父亲一辈俱任武职高官,在京营和都司中人脉俱很深广,这也是戚帅能到京师神机营任职历练,顺利出任指挥使,没干几年就能任都司佥事,再任参将的原因所在。

一般的武职官员,想要这般快升迁也是近于痴人说梦了。

闵家在大河卫根基颇深,但现在多任中下层的武职,眼前这些子孙,多半还没有袭职,只是余丁身份,少数袭了职的,不外乎是总旗和小旗为多,这些青年,也是闵家百年传承的精华所在,此次都是被闵乾德派了过来。

再有一些是闵乾德等人的旧部,家丁,或是心腹武官的族人。

整个东校场附近站了一百五六十人,加上从王三益和李国鼎两个百户挑的精壮旗军,四百余人的兵力已经站满了大半个校场。

待各人乱哄哄行了礼后,闵元启先是笑着还礼,待各人立定后,闵元启便道:“不管是族亲,旧部,家丁,又或是其余百户的总旗,小旗,旗军,余丁,今日过来便是入营为兵,我大河卫传承二百多年,曾经与蒙元交战,也曾随营兵抗倭,诸如剿匪战事更是打了不少。承平日久,朝廷当我们是运军,我们自己也当自己是船丁纤夫,若大明还是太平时节,这般过下去也不是不行。但现在流寇已经克太原,大同,宣府,兵锋已经抵近京师,流寇另一路占了河南大半地方,已经入了北直,两路兵已经快把京师包围,西边和南边俱无援兵,只有东边吴三桂一股还在迟疑犹豫,我大明危在旦夕不提,流寇若下京师,最多几个月间就会从山东南下徐淮,待时官兵与流寇在徐淮一带交战,兵火一起地方糜烂是必然之事,我们现在不勤练武艺,到时何人来保我大河卫上下平安,谁来卫护我等家小?入队之后,练武要相当辛苦,不苦却是无用,战场上刀来枪往,你不练武,人家可是练,你不练,人家刀砍枪刺,你挡不住便是你死,岂不是傻子?道理便是这些道理,我在此处只说一遍,各人需牢牢记了,若不能服我军令,吃苦练兵,现在便可转身离去,我绝不为难。若留下来领了我粮饷,吃了我的饭食,便需得受我管束,不论是何身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