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十四章 各有算盘(1/4)

,最快更新问鼎记最新章节!“何止十年,十五年有余了。”张学华和吕东梁一样,以滹沱河为生,对滹沱河了如指掌,“近十多年来旱多涝少,滹沱河河水不多,所以多年没有清理淤泥,也不觉得河水上涨。实际上,河水没有减少的原因是河底的淤泥越来越厚了。若是不加以清理,一旦洪水来临,不堪设想。” 张学华感慨地说道:“小老儿以前也曾向郝县尊提出过此事,郝县尊并未理睬。” 夏祥心中有了计较,治理滹沱河之事,他在未来真定上任之前,就已经有了打算。真定多年来风调雨顺,一片祥和,但他读史多年,很是清楚久旱必涝久涝必旱的道理,就和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样,世间万事万物,自有规律。 所以古人才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若是在安乐之时没有忧患意识,忧患来临之时,必无反抗之力,必死无疑。 郝海记没有治理滹沱河也在情理之中,先不说郝海记在任期间被崔府尊和许县丞牵制,事事不能做主,只说治理滹沱河之难,也会让大多数知县望而却步。若是成了,自是大功一件。若是败了,更是大过一件。 和治河相比,还是推行新法更可以入得了候相公之眼,也没有风险。权衡之下,郝海记选择新法而不去治理滹沱河,也是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为官之道。 “齐合,依你之见,滹沱河应不应该治理?”夏祥见齐合低头不语,就有意考一考他。 齐合抬头,眼中满是期待:“夏县尊,小人不敢乱说。” “但说无妨。”夏祥目光中充满了鼓励,“言者无罪。” 齐合才又鼓起了勇气:“滹沱河十五年没有治理,不完全是历任县尊不想治理,而是沿岸的百姓和富商,不想治理。” “此话怎讲?”夏祥知道想要治理滹沱河,必然会面临诸多阻力,比如来自崔府尊的反对,来自许县丞的压力,来自百姓的不理解和对他劳民伤财的质疑,如是等等,齐合的说法,让他意识到他还有没有想到的问题。 “沿岸的百姓大多的靠行船打鱼为生,治理滹沱河,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生计。沿岸的富商,也是靠河吃饭,河里的花船,河边的青楼、茶肆和酒楼,封河之后,也会没有了客人。”齐合从小混迹在沿河两岸,无论是普通百姓人家还是瓦舍勾栏、茶肆、酒楼甚至青楼,他都无比熟悉。 夏祥一想也是,他倒是疏忽了这一点,不由赞道:“齐合的话让本官茅塞顿开,齐合,跟本官回县衙,本官还有话要问你。张学华、吕七公,你二人也一同去县衙。” “是。”三人无比欣喜,夏县尊让他们前去县衙,是对他们的认可和重视,方才在水中所受的阴冷和凶险,全都值了。 随后,由吕东梁和张学华负责疏散了船公和船只,滹沱河又恢复了往昔的平静。 只是在平静之中,夏县尊百船捞尸的传说却口耳相传的流传了下来。最初的传说还符合真相,说是有三人跳河自杀,只找到两个人的尸体,有一人的尸体怎么也找不到。夏县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算出尸体被水冲到了上游,征用了一百余只船只,逆流而上,捞到了尸体。 后来传说就越传越是离奇,到最后竟然变成了董现的尸体因为身上绑满了财宝,被河神扣下。夏县尊让河神交出尸体,河神不肯。可以日审阳夜审阴的夏县尊大怒,出动一百余船只惊河。勒令河神如果不交出董现尸体,他不但要将滹沱河的财宝打捞一空,还天天让船公惊河,让河神不得安宁。最后河神无奈,怕了夏县尊,只好交出了董现的尸体。 有人听了传说后不服,夏县尊只是凡人,怎么敢和河神作对?不怕河神一怒之下大发洪水,为害真定百姓吗?不怕河神兴风作浪,取了夏县尊的小命? 有人反驳说,夏县尊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是神仙,小小河神在神仙面前,哪里有兴风作浪的本事? 总之到了最后,越传越是神话了夏祥。就连夏祥听到传说之后,愣了半天才明白过来传说中的主角竟然是他。 此为后话,先说夏祥一行前往县衙而去,许和光和柳长亭、谢华盖过了子龙大桥,去了府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