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章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2/4)

,分大小县。真定府是河北西路的首府所在,既是府而不是州,真定府作为二十府之一的府,也是国之重地。 实际上严格来说,大夏路一级的行政划分,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行政区域,没有府尹、知州、知县一般的最高行政长官,只有监司和帅司。 监司包括,漕司,即转运司,长官称转运使,负责一路的财赋和监察。 宪司,即提点刑狱司,长官称提点刑狱公事,即提刑官,负责一路刑狱。 仓司,即提举常平司,长官称提举常平公事,负责一路的仓储。 宪司和仓司也有监察责任,因而路一级可视为监察区。 帅司,即安抚司——经略安抚司——长官为安抚使。安抚使通常会同时兼任某州、某府的地方官知州或知府。 也就是说,路一级的各个职权被数人而不是一人掌控,安抚使并无一路的财政、刑狱和仓储之权,还要被监司监察,若不是兼任知府或知州,其权限还不如可以掌管一地大小一应事宜的知县。 官场有言,三生不幸,知县附郭;恶贯满盈,附郭京城。所谓知县附郭,是说知县和知府同在一处,真定县和真定府就是如此。真定县在城南,真定府在城北,县府隔河而望。 因县府一处,管辖范围重叠,县衙所做决定,有可能会被府衙否决。若是遇到处处刁难的知府,身为知县会处处受到牵制,哪里还有父母官的威风? 所谓附郭京城,自然是指县城和京城同在一处,如上京县,除了受上京府的管辖之外,还要被京城各大王爷、宰相、六部以及三品以上大员节制,一举一动都在皇上的眼皮底下,有功未必赏有过必定罚。 夏祥虽生在灵寿,距真定不过数十里之遥,对真定之事还真是并不了解。 夏祥赴任,前来送行者除了曹用果、曹姝璃和曹殊隽之外,还有张厚、时儿、沈包、滕正元、吴永旺和郑好等人。郑好是滕正元新结交的士子,也是今年大比第二甲第三名的进士。他来自西京河南府,长得浓眉大眼,个子中等,不胖不瘦,典型的国字脸,二十一二岁的年纪,神情气度自含从容气魄。 吴永旺也新结交了一名同年进士名叫李子文,名列第三甲第八名。本来李子文说好也来为夏祥送行,却临时有事耽误了,托吴永旺转达歉意并祝夏祥一帆风顺。 夏祥对郑好和李子文并不熟识,是以李子文不来相送,他也并未多想。郑好盛情送行,他感念在心。 “多谢郑兄相送之谊。”夏祥和郑好相对叉手施礼,“不知郑兄为何不和我等一起前往真定?” 郑好本是探花,通常会和状元、榜眼一起任职翰林院,不知何故意外被任命为真定府通判,正好和夏祥同地为官,可以同行。 通判为知府副职,不过和从五品的真定知府崔象相比,郑好从七品的品轶就相差了太多,还不如夏祥这个正七品的知县品轶高。不过通判虽品轶不高,职权则是相当之大。 作为副职,通判与权知军、州事共同处理政事,其职责为:“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是说知府知州所下命令,必须由通判签署才可放行并且生效,否则知府知州有令难行。同时,通判还可以直接上达天听,向皇上奏报州郡内的包括州郡官、县官在内的一切官员的情况,兼有监察官性质。 通判品轶既不如知府,又小过知县,相差悬殊,正是亦为大小相制之意。郑好年纪虽轻,便担任了通判之职,也是了得。 通判通常为皇上信任之人,作为皇权在地方上的直接体现,通判一职,监察知府知县并且制衡知府知县,犹如皇上臂膀。 “夏兄有所不知,在下还有一些杂事需要处理妥当,才可赴任,夏兄且先行一步,为兄一到真定,必定登门拜访。”郑好微微一笑,态度淡然而微有敷衍之意。 “如此也好,在下就在真定恭候郑兄大驾了。”夏祥侧身朝张厚叉手一礼,“在上京之时,承蒙张兄照顾,夏某谢过。来日山高水长,期待和张兄携手共进,报效朝廷。” 张厚进士名次不高,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