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十六章:千里赴太平(2/3)

身一人匹马仗剑过江救人,无异于置身于凶险虎口中拔牙。如今天下南北双分划江而治,庐州一带正是风声鹤唳之地。不说庐州,便是长江两岸也是兵甲林立防守甚严。

但为了一句承诺,更为了大明的江山稳固,便是真的客死异乡身首异处,大奎也不会有半分迟疑。救出潘磊家小,换的重要的情报借以根除江南元庭实力,这是大奎义不容辞的责任。男人须有担当,纵是刀斧加身也在所不惜。

好在如今大奎大病一场,身体比之从前清减了许多,骑在马上也不算重负。红云沿着官道一路如风疾驰,一日千里岂在话下?

直到第四日的清晨,大奎便赶到了太平府地界。太平府依靠长江,为固江防大明朝廷在此地设立了建阳卫所,此地驻有铁甲军五万。

大奎一介文官,以往能调动各地军马最多也只能是一千众,这是体制所限。古时君王出行车驾一万,故称万乘之尊。如今化繁从简,吴王出行不过数千亲随。一二品官员的亲随最多不能过一千,故此大奎才得以请调征集自己的哨探,虽只是九百余众但已是极限。

此番大奎到了太平府,却是只身前来。身边一个随从都没有,自然不会引起什么响动。大奎入城寻到了府衙门,向当值的衙差出示了腰牌,险些把这衙差下巴惊掉喽。

江南通政使到了,老天爷!难道是太平知府余大人犯了事啦?

如今的大奎在江南官场中便如瘟神一般,走到哪里都不免引起不小的响动。可不是嘛,大奎走到哪里都要开杀戒,湖广顺元城一开刀就是三百多人的人头落地,虽是极远异族之地,当年这一事如今却是尽人皆知。

大奎吩咐这衙差不要声张,头前带路去见知府余大人。

余大人四十许人,慈眉善目面相和善,尤其是为官素来清廉民声极好。大奎在这太平府也布有哨探,哨探打听到虚实以后便即自行离去,直到寻访到有劣迹的官员方才会停留并传送消息。大奎到太平府的主要目的便是看中余大人的正派。

府衙后宅中,余大人正在与下人们一起种菜。此等作为却与吴王有关,吴王虽拥有江南半壁,却依然以身作则节俭自守,吴王宫很少花圃园林却有大片的菜地。这些菜便是吴王宫中王妃宫女及宦官仆役所种,连马王后亦在此列。吴王有闲暇了也会时不时的下地务农,王驾如此谁还会自持身份?

吴王此风传遍江南,江南官员便纷纷效仿。余大人本是读书人,只道万般皆下品。然吴王尚且不忘本分,那他这个作知府的又怎么能免俗?

做官坐到五品以上,按说俸禄用来吃穿用度只要不奢侈却也够用,学吴王种菜不过是照猫画虎做做样子,一种形式而已。谁知这余大人是个死心眼,种菜还种出了瘾头。此时只着一身亵衣,正在院子里拿着铁锄忙活,一干下人也都提水的提水播种的播种。

大奎随着衙差到了后院,见到此番情景不免莞尔。随后示意衙差不要声张,走到了余大人身后,轻声道:“余大人,要帮忙吗?”

余大人正在垄土,看那架势正在兴头上,闻言向地垄左右看了看才道:“恩,本官已垄好的地垄你且在垄上相隔半尺挖一小坑,随后自有人播种浇水。”

大奎笑了笑,随后挽起袖子去找了一把小铁锨来,真的开始在地垄上挖起了坑。大奎本就是农户出身,对这农事可说是行家里手。前面余大人培垄,大奎在后面挖坑,直到一条地垄沟走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