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24章、他的消息(2/4)

  陌桑毫不掩饰地,当着倾云的面,细细说出元和帝和朝臣他们的安排。    有劳动能力的男人们的在外面干活,能劳作的妇孺们负责煮饭、洗衣、缝补,照顾没有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们,而老人们则帮他们照看幼小的孩子们。    这样多做两步,就解决了男人们的后顾之忧。    陌桑看着倾云惊讶的表情,继续道:“若妇女们还有空闲的时间,他们还可以做些针线活计,补贴一下自己的生活,前提是必须把当天的事情都未完成才行。”    其实他们的安排远远不止这些。    还有,懂医术的人可以为大家看病治病。    而难民们在这里看病治病全是免费的,需要的药材由朝廷提供;    其中有管账经验的人,负责管理各自难民区的日常米粮的支出,要做到保证每个人都能吃饱,但绝对不能浪费。    还安排教书的先生,免费给孩子们上课,闲时还可以教大人们识字。    这些逃难的难民,大部分是穷苦的老百姓,能够读书、识字,对他们来说一直是奢望。    现在有机会识字,自然不会错过机会,每天劳作完后,都会尽量抽出时间学习,自然没有时间多想别的事情。    了解清楚大鸿对难民的安置,倾云心里大鸿的上位者们佩服不已。    男人们用自己劳动换取家人的生活,而家人们则解决男人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地工作。    里外安排妥当,大家自然都能安稳生活的情况。    他们之前策划的那些暴乱,日后一旦难民知道真相后,肯定会对他们的君主失望透顶。    他们有难时君王不救助就算了,还故意扰乱他们的安稳生活,日后若遇着什么事情,只怕会直接反出南蜀国。    看着倾云的神情,陌桑淡淡道:“身一朝君主,本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你们南蜀国的帝王却恰好相反,只顾自己玩乐享受,不顾百姓之死活。”    “百姓们遭受水灾,田地失收,连饭都吃不饱,还面对瘟疫的威胁,他却还在忙乎什么九国大比,曾加各种苛捐杂税,逼得百姓们外逃。”    这番话针对是南蜀国君,倾云听到却不由面红,喃喃道:“是啊,再苦也不能苦了百姓。”    陌桑听她的话,不由想起一句话。    看着江面淡淡道:“你们千万别小看了普通百姓们的力量,要知道民之所向义之所在;再者自古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覆舟。”    画舫其他人听到陌桑说的几句话,都暗暗震惊不已。    宫悯忍不住在心里称赞:“好一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好一句话‘民之所向义之所在’,好一句‘民如水君如舟’,好一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简简单单几句话便囊括了一国君主该拥有的道,该拥有的全部德行。    这几句话若是让各国君王听到,定是醍醐灌顶。    就像练武之人打通了任督二脉,一处通处处通。    这个小丫头就像是巨大的宝藏,随时能从她身上发现绝世珍宝。    画舫上没有傻子,每个人都知道陌桑这句话的重要性,面上却不动声色,只是默默听着,接受和消化着她提供的信息。    倾云看着陌桑,似乎明白为什么自己一直觉得,她跟自己不在同一个世界里面。    因为他们之间的差距就是,精明的女探子,跟女谋略家的差距。,如遇到内容乱码错字顺序乱,请退出模式或畅读模式即可正常。  前者谋人,后者谋事。    第三天午后,画舫停在大鸿皇朝的最南端的大扬府码头上。    画舫靠岸后,宫悯依然没有通知任何,而是同若初和上官尺素悄然下画舫,直奔三皇子帝风涧办公的府衙。    陌桑也换了一身袭白色棉布长袍,戴着面纱,撑着伞在街道缓缓行走,体味这里十分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大扬府虽是大鸿皇朝的边城要地,军队守卫森严,卫队巡逻频繁。    无论男女在说话时,都带着几分你侬我侬的软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