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31章 用贫求富,农不如工(下)(1/2)

恢复智珠在握的模样,朱七牛嘴角勾起一抹笑容,高深莫测的说:“皇上,让这一带的百姓进城居住,确实是臣的想法。

在臣的预计中,也不只是他们,大明全部的百姓都得在城里有套房,集中在一起住才好。

所以呀,城南的空房是为他们建造的不错,但臣却不打算勉强他们去买房,而是换房,就跟京城其他百姓用地皮和房子换房一样,他们的房子和田地也可以换啊,应天府衙门也同样会给他们一笔额外的拆迁款来安身立命。”

朱标道:“你的意思朕明白,朕相信如果能做个城里人,那些农民肯定也很高兴,愿意拿家里的田地和房屋来跟你换。

可是京城的百姓大多以读书、做官、做工、经商等为生,少有种田种地的农民,他们能过好日子,全靠农民往城里输送各种吃的喝的,否则他们全都得饿死。

现在你把农民都弄进城里,田地谁来种?吃的喝的谁来弄?冬天的炭火,做饭的柴火,织布的麻、蚕丝谁来养殖收集?”

朱七牛道:“皇上忧虑的是,所以臣才只挑了这一面的百姓啊。

回到一开始的话题,这一片区域水网密布,土地平坦,适合从事农业或放牧,那么,只要把当地的百姓都集中到城里来,再专门派一批人去集中种植、养殖,其效率岂不比家家户户的百姓各种各的田地来得快和有效?还不用为了灌水之类的问题而引发各种矛盾。

一旦这个计划实施,光这一带的田地就足以养活许多人了,进城的百姓则可以干点轻松的活计,大家都好嘛。”

“可是田地还是要百姓来种,这一带就算全部统一由专人去种,专人种植不也累吗?

而且这么大一片田地,那得多少人来种?

与其这么折腾,还不如让百姓各种各的田地,反正大家千百年来都是这么过得,都习惯成自然了。”

朱七牛笑的眼睛都眯起来了:“皇上考虑得当啊,这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制约,当生产力不足,就算生产关系再好,也起不到什么作用,而如果生产力充足,生产关系又分配失衡的话,财富便会向少部分人集中,大部分人过得还是不好。”

“生产力?生产关系?这又是什么东西,感觉像是跟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一个路子。”

“皇上英明,确实如此。容臣简单解释一下,所谓生产力,可以看做是一个农民一年能够种出的粮食。

假使一个农民一年能种出粮食一千斤,而他是一个人生活,他本身一年要吃三百斤粮食,那就会剩余七百斤,他可以用这七百斤粮食去交税,还能换别的东西,比如盐、锄头、镰刀等等,这就是交易。

当生产力过剩时,就相当于他种出了太多粮食,如果他急着出手,就会压低价格,那就会破坏市场稳定。

而如果这个时候市面上的钱财数量一定,也有可能会造成通货紧缩。

毕竟丰收不可能只有他一个人丰收,而是全部的粮食大丰收,一个人低价卖粮,没有关系,可大家都如此,那就会谷贱伤农。

反之,当生产力不足,他可能种的粮食都不够自己吃,那他就可能会饿死,给他再多钱他都不乐意卖掉粮食,这同样会破坏市场稳定。

而如果这个时候市面上的钱财数量一定,也有可能会造成通货膨胀。

毕竟如果收成不好,肯定不是他一个人收成不好,而是大家收成都不好,市面上买卖的粮食过少,拿钱都买不到粮食。

再说生产关系,臣还是用简单的一个农民来做例子。

在这个农民的家里,可能有父母、妻子、儿女、牛、豕、狗,他们都要吃东西,也就是比较依靠生产力。

如果父母年事已高,没有足够的生产力,总不能把父母丢进山里丢掉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