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十六章 左公柳(2/3)

是这位当初扛着棺材进新疆的左宗棠。

两人若单说对新疆各族人民所做贡献,左宗棠还要大于林则徐。

相对于数理化来,穆涛更喜欢文史一些,所以关于学生时代学过的新疆史来记得格外清楚。

在历史书上,关于左宗棠于新疆的这一段,可以说的是浓墨重笔。

十九世纪末,沙俄侵占东北三省与新疆大面积土地,又有一个叫阿古柏的莽夫在新疆搅风搅雨。

当时满清朝廷毫不作为,已然快要走向了灭亡,一时间内忧外患数不胜数。

北平城里,有不少人主张放弃被沙俄侵占的领土,以图割地换短暂太平。

当时身为陕甘总督的左宗棠,不顾个人安危面对外寇入侵挺身而出,同投降派抗争,终于赢得了朝野广泛支持,继而又接受重任,挂帅西征。

左宗棠扛着棺材亲赴一线,以示必死决心,万千潇湘子弟誓死追随。

随后,一举剿灭了入侵新疆的阿古柏,并坚持斗争抗拒了沙俄的侵略,终使大片沦陷的国土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位被后世人称之为左公的清末名将,除了巩固了祖国领土之外,还在新疆天山南北种下了数以万计的杨柳。

一为巩固路基,二为防风固沙,三为限戎马之足,四为利行人遮凉。

凡他所到之处,都要动员军民植树造林。

后来,人们便将左宗棠和部属所植柳树,称为“左公柳”。

刚刚杨叔所念的那首诗,便是后人写来纪念左公的。

说起左公柳,穆涛并不陌生。

相反,极为熟悉。

因为哈密就有,而且并不少。

50年代,驻哈人民解放军在修筑红星渠时,发现有一些古柳生长在渠边。

当时,有人主张挖除。

但当得知这是左公坐镇哈密时所栽,便都一一自觉保护下来。

每到夏季,这些古柳便撑起一片浓荫,供人们歇息纳凉。

上学那会儿,穆涛跟着朋友去红星渠玩过。

那座已然流了三十年,今后还要继续流淌下去,养育了哈密一代又一代人的红星渠旁,柳树成荫。

每次去游玩时,穆涛尤为喜欢捧着一本书,倚靠在那参天柳木下遮暑避阳。

若是再有一两股凉飕飕的风刮过,那滋味叫一个爽啊。

除了红星渠旁,在哈密以西70公里的沙枣泉,也有几棵上百年树龄的古柳,生长在戈壁前沿。

从左宗棠抬棺入疆到今日,已然过去了一个多世纪时间。

有道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多少年来,面对狂风的肆虐,“黄龙”的咆哮,骄阳的照射。

这些当初潇湘子弟们亲手种下的左公柳,却始终面不改色,身不倾斜,坚挺的屹立在戈壁之中。

并以它巨大的躯体,茂密的枝叶为大地染绿,让戈壁生辉。

它虽然古老,但旺盛的生命力使它显得并不憔悴。

如今,雅满苏最多的也正是柳树与沙枣树。

是如穆生一般的老雅满苏们,一株一株亲手种下。

在戈壁滩上开荒终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建国几十年来,先辈们却在新疆这座最西北的省份上建起了一座又一座的新城。

而有城的地方,必然会有杨柳与沙枣。

这似乎从百多年前,左公领人种下第一棵柳木时,就已然变成了传统。

“一个人和他栽的一棵树,能经得起民间一百多年的传唱不衰,其中必有道理。”

杨援朝的话语让穆涛回过神来,将他拉回现实当中。

这位新疆老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