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十二篇 北首岭遗址(2/3)

骸的旁边放置着一件陶器,而在陶器的四周是大大小小的陶片,他闭上眼睛回想起了自己在书本上看到的有关先民们的丧葬制度。在墓葬区共有墓坑451座,墓葬大多为长方形土坑墓,或者相互紧挨,或者上下叠压,而且距地面深浅不一,葬式多样而复杂,其中单人葬最多,另有合葬墓14座,分男与男、女与女、男女合葬三类,墓葬区还有瓮棺葬66座,此乃当时处理夭折儿童的葬式,葬式大多为俯身葬,只有墓主人仰身直肢,头向西北、面朝上,还有个别墓葬为屈肢葬,墓主人两手交叉和两足交叉仰卧。墓葬大多都有陶器等随葬品,可分为生活用具、生产用具两大类。离开墓葬区他前往了屋舍区,在房屋遗址复原区他看到了一座又一座用茅草搭建的屋舍,厚厚的茅草支撑着心灵的高墙也支撑着天地的高墙,走进房屋首先看到的是放置着一堆堆柴火的土坑,在土坑的四周放置着十几只陶器、骨器和石器,他望着简易的屋舍又望了望远处的高楼大厦,林立的高楼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阻断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物质上升到了制高点而精神下降到了负极点,接着他坐在了草坪上想象着先民们建造房屋的点点滴滴。北首岭遗址中房址呈现出南北两组,每组房址的中央均有一个大广场,各有一座大房,面积分别为85.5平方米和88.26平方米,其余的房屋都围绕着它,中央广场是先民议事、祭祀、庆典、集中的中心,氏族长居住在大房子,其周围那些中小房屋则是氏族成员家庭居住的地方。这些房屋呈现出半地穴式结构,露出地面部分为圆形状,中有火坑,外有烟囱,房内地面是先铺一层姜古浆,然后抹一层草泥土,四周墙壁也涂草泥土和灰色硬面,光滑平整。走出草坪他来到了北首岭博物馆,进入馆内他看见了一块古色古香的木牌,木牌上写着宝鸡北首岭人——一个远古部族的故事,在这块木牌的旁边是一块介绍宝鸡风土人情的木牌,通过了解他知道了宝鸡不仅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还是炎帝故里和青铜器之乡,他看了许久然后走到了各个展柜的前面,在展柜里放置着精美的陶器和光滑的石器,其中以船形网纹壶、鸟衔鱼纹壶以及陶塑人面像最为著名,在展柜后面的墙壁上描画着先民的打猎图、制陶图、建屋图等图景,瑰丽的色彩点缀着生活的细节让光明的蓝图变成了一种华夏的信仰,继续朝前走他进入了墓葬遗址陈列室,在屋内有一个巨大的墓葬,墓葬内搁置着零乱的尸骸和各式各样的随葬品,而在四周的墙壁上悬挂着先民们人脸的复原图,在人脸复原图的旁边是北首岭人和蓝田人的人脸对照图,高挺的鼻梁和坚定的眼神向无情的自然宣誓着他们的倔强也宣誓着他们的生生不息,卑微的个体可能弱小但凝聚在一起的民族会强大的令世界颤抖,他望着巨大的墓葬想起了自己去年参观过的姜氏城遗址、代家湾遗址以及福临堡遗址,姜氏城遗址只能看到一座古朴的庙宇,庙宇的匾额上镌刻着“姜城保障”四个大字,在庙宇的上方伫立着一座怀炎亭,而在庙宇的四周全是鳞次栉比的居民楼,该遗址是原始社会仰韶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相传上古时炎帝母亲姜嫄氏居住于此,遗址面积大约有49万平方米,遗址中有迄今宝鸡最大的房屋,面积约124平方米,出土的生产工具和陶器晚于北首岭,但相对先进。代家湾遗址紧靠着引渭渠,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被一层绿油油的植被所覆盖,而在远处的土崖边有几座坟头若隐若现,该遗址为仰韶文化村落遗址之一,内含龙山、西周、春秋、秦汉文化堆积和陈仓占城址,民国14年到15年该遗址遭军阀党毓琨盗掘,其所盗殷周青铜器中的7件现藏美国纽约市博物馆。苏秉琦先生曾对该遗址做过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少量运往北平,大多留在西安,1960年引渭渠从遗址中心穿过,加之平整土地,原标志移动不清。1983年春对遗址进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惹火妖王:绝宠神医天才妃 王者峡谷不需要我 星空逍遥记 抗日之中国战神 无上剑仙 她在修仙界玩游戏 晚安,陆先生 万尊剑帝 重生之双面佳人 重生之拼搏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