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六篇 金台观(2/3)

,沾着锅灰在布上挥洒狂书,在农夫和道士的赞叹声中,一幅丈余长的草书唐诗顷刻而成,诗曰:仙境闲寻采药翁,草堂留话此宵同,细看山下云深处,信有人间路不通。泉引藕花束洞口,月将松影过溪东,求名心在闲难遣,明日马蹄尘土中。后来,张三丰云游传道未返,乡民思念三丰仙师恩德,遂将为农夫所作书帛描摹,请人精镌,始有今日之“瓜皮书”碑。

传说张三丰在寓居金台观时,常为人们治病疗伤,广行善事,深得乡民崇敬,农忙时还和观内的道士们一同帮助附近农民耕耘收获,亲如一家,一日种麦已过晌午,王老汉小姑娘玉兰送饭来到地边,王老汉见观里的饭还没送来,执意要张三丰同自己一块吃,饭罢,张三丰见瓦罐内还沾着很多饭粒,就说:“罐里还有饭,不要糟蹋了。”说着就提过瓦罐,双手沿罐口边捏边舔,不一会儿瓦罐竟像皮囊一样被捏了个里朝外,罐壁上沾的饭粒被舔了个一干二净。王老汉的乡民们都惊讶不已,玉兰捧着罐子在村民中转来转去,争相传看,回家又让奶奶和母亲看,母亲就把它当成宝贝藏了起来。从此,这个翻过的瓦罐就保存在王老汉家中,之后张三丰得道成了仙人们塑像敬祈,玉兰家才将瓦罐献出供奉在三丰洞内,一直保留至今。

相传,乾隆年间重修金台观,当天立木,次日梁柱倒塌,连续数日不成,急坏了负责修建工程的缔民会首等人,一天晚上,数日劳累不堪的会首在禅房打盹,见一鹤发童颜、蓑衣布衲的老道走过来说:“我在宝鸡多年深知民风淳厚,为感戴乡亲特送神铁两块,明日立木置于础上,础固殿稳,俗道安泰。”会首惊觉醒来,方知为梦,但看自己手中却拿着两块铁锄板,即将此事告知绅民及工匠人等,此日如法而作,果然顺利,三清殿得以修葺落成,后来,人们发觉供奉在飞升洞中张三丰耕耘用的两把锄头只剩下木柄,而铁锄板却不见了,才知道定柱神铁是张三丰用过的铁锄板,尽管三清殿后来又经多次翻修,但这两块铁锄板一直垫在檐柱之下,民间也就流行开了“神锄定柱”的传说。

智慧的钥匙开启了愚昧的阀门将一片新世界铺陈在了诗意的画卷中,文明撕扯着野蛮的面具把熟悉的旋律掺和进了陌生的故事里,愚昧和野蛮终究成为了过去的一部分,智慧和文明终究成为了未来的一部分。我沿着阶梯继续朝着更高的地方进发,曲折的道路横亘在山腰一会儿向左盘绕一会儿向后盘绕,十多分钟后我登上了高处的月台,站在月台上我看到了一个巨型罗盘,罗盘静静地躺在那里好像正在预测着每个人的旦夕祸福,又像正在估量着每一座山每一条河。罗盘的后面是金台观最大的殿宇——三清殿,三清殿内塑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的雕像,他们制定了宇宙的规则让生老病死成为生命的始终,我走进三清殿跪在天尊们的雕像前衷心祈祷,漫长的黑夜一层覆盖着一层但我等到了恒久的白昼,在白昼的世界里光明统治了所有美好的事物,离开三清殿我走上一段漫坡来到了太极广场,太极广场的中央勾勒着一幅太极图案,黑白相间的图案诠释了相对里的绝对和矛盾里的统一,最后我前往了广场后面的观星台,站在观星台上我想到了张三丰,在他面对混沌仰望星空时他发现了死而复生的秘密,我循着他的足迹慢慢沉陷再一次回到了昏黄的片段中。

张三丰遍游大江南北,往来于名山古刹,结交各类江湖人物,研习拳术,讲究丹法,被人们称作“活神仙”,他的几度“死而复生”,更是给他的传奇人生增添了神秘色彩。明太祖朱元璋听说张三丰居住在宝鸡金台观,就马上派人赴宝鸡山中寻觅,张三丰避而不见,即使是朱元璋为清理和整顿道教想请张三丰任道司之职时,他仍然避而不仕。明成祖朱棣也派宝鸡医官苏钦等人遍访名山,十年而不遇。据说张三丰以诗词托孙碧云转奏皇帝,表明自己隐逸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开局觉醒强者鉴定术 蚀骨微爱,总裁的双面宠妻 网游之化身为龙 血线虫之誓 汉天子 团子驾到 豪门错爱I,总裁太危险 重启世界 真神 奸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