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北天马蹄疾 第二十一章 陆清心的烦恼(2/3)

着一帮族人找一处安宁之地,耕地为生,读书为乐,延续祖上耕读传家的传统。

不过陆午的决定,却让满心欢喜的姜文玉急了,他硬是缠着他那位官拜炎国大将军的父亲姜元才,使出了浑身解数将他父亲说动,答应延请陆午作府中的先生,教府中小儿读书。

陆午一是被姜元才卓识胸怀和诚恳所感动,而来也顾虑到自己和族人寄在炎国这棵大树下,行事也不能太我行我素。陆午一行人刚到略阳城时,受到过炎国国主的召见,有过一番简短对话,最后面对国主的招揽,陆午很客气的婉拒了,奇怪的是,那位国主也没有坚持,就遂了陆午的意了。

这已经是炎国第二次要求他,如果再拒绝的话,那就显得他陆午太不近人情,有些过于清高了,他不是一个迂腐的夫子,况且姜元才是请他做府中的教席,这也正好符合他的意愿。

姜元才也真是一个爱才之人,经过他儿子的一番添油加醋的推荐,后来又亲自与陆午交谈一番,发现这位据称在大风王朝担任过皇帝亲侍的老人,确实学识不凡。

于是特意在大将军府旁为陆午父女安排了一座宅院,并拨了几名下人照顾他们父女的起居生活。

这个安排非常合姜文玉的意,不过却让另外一个人过得不安生了。

开始的几天里,姜文玉表现得规规矩矩的,虚心向陆午请教学问,除了勤于参加陆午每天在府中的讲课,偶尔还会上门去请教,当然真正的目的就只有姜文玉自己清楚。

姜文玉的为人是粗豪了一些,这是寒凉之地大多男人的性格,但姜文玉把这种粗豪化作了直爽大气,关键的是,陆午发现姜文玉是一个不甘平凡的人。

于是,陆午便特意地对姜文玉做了一些引导和培养。

对于陆午来说,他是发现了一个可造之才,而且在将来或许会惊天动地,但是对于陆清心来说,不堪其扰的烦闷开始了。

在来凉州的路上,姜文玉就对陆清心表明了心迹,只是后来知道陆清心与赵翊订有婚约,就收敛了很多,不过在姜文玉寻找赵翊三人无果之后,情况就有了转变。

当初姜文玉领着陆氏父女和流民到达略阳城后,他立即领着府中的精干族兵,返回一线峡,只是那里早没有了赵翊三人的踪迹,他只看到那场大战后留下的痕迹。后来他又领着族兵在周围四处寻找打听,依旧没有赵翊三人的任何音讯,无奈之下只好返回了略阳城。

姜文玉到底不是中原人,自小也没有受到“三纲五常”这些道理的熏陶,在他心里更崇尚实力为尊,兄弟固然重要,但是心爱之人只有一个,既然天赐良机,陆清心跟着他来到了略阳城,而赵翊恰好又不在,这不是上天特意给他制造的机会吗?

中原的读书人不是常说一句话吗?叫“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自打姜文玉有了这个念头,他心里的芥蒂也就都除去了,对陆清心的追求也更直接更频繁起来。

终于有一天,陆清心留下一封书信,独自离开了陆府。

陆午是第二天早上才发现书信的,见上面就写着一句话:心儿外出去寻找赵翊,请父亲多珍重,勿念。

陆午手里捏着书信,脸色瞬间变得苍老了许多,口中喃喃道:“终究是逃不过。”

对于这一切,远在秦州的赵翊毫无知情。

此时的赵翊,正跟着化名景公子的少女东躲西藏,以躲避几路人马的追杀。他身边的少女身上不知道有什么秘密,惹得好些势力闻风而来,就如恶狗闻到香喷喷的骨头一般。

迄今为止,赵翊发现向他们出过手的,至少有四股势力,他能认出的有两路,一路是当初他交过手的“白马照青衣”,几次他都想出手抓他们一个人来问问魏骁勇的信息,碍于那个少女在身边,一直没有出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