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百四十二章 银封到了(2/3)

织工过万。

这是织造衙门自己的制造局。

做的各色丝绸专供上用。

江宁本地还有织机两万五千数,男女织工数万,成为江南丝绸集散地之一。

九阿哥听着心热。

未必就要官属的那些织机,想要另外弄起一摊来,也好凑人手。

“自开海以来,西洋料子进来不少,价格恒贵,织造局那边试着织了没有?”

九阿哥问道。

曹寅摇头道:“制造局内供料子,都供应不足,还需要向外头采买……”

九阿哥露出失望来,不过也不算意外。

要知道内务府进来的料子,不仅要供应宫中上下人等日常所需。

京城的宗室王公,蒙古的内藩外藩王公,还有其他藩属国,每年跟着银俸下来的,都要相应的绸缎料子。

还有就是,上用的成衣,宫中其他主子的吉服、蟒服,都是三大织造裁制。

“江宁出的料子,最厚的是什么?”

九阿哥问道。

曹寅想了想,道:“官造的宁缎最厚,每一根经线,需用丝三万多缕,是杭绸的三倍……”

说到这里,他指了指身上补服道:“臣这件衣裳,就是宁缎……”

九阿哥看了两眼,点了点头。

宁缎却是比其他料子厚实。

他的冬吉服、冬礼服,也都是宁缎的。

“若是在江宁本地设织场,招募千名织工,织西洋绒呢料子,所需抛费大概是多少?”

九阿哥问道。

不是不能在其他地方设场,而是没有那么多熟练的织工。

虽说工艺不同,可是大同小异,学起来也比外头的人快。

外加上配套的织机工艺,染色工艺都是成熟的,在江宁设新织场,更为便利。

曹寅露出意外来,他犹豫了一下,道:“奴才当年刚到江南,也叫人留意过西洋料子,那不是丝织物,材料似羊毛,还比羊毛细软,染色也与绸缎不同,恐难织成……”

九阿哥赞赏的看了曹寅一眼,道:“是羊绒,黑羊身上绒毛……”

曹寅沉思了片刻,点点头道:“原来如此,怪不得西洋料子,厚的毯子如同羊毛毡,竟是异曲同工;还有轻薄软糯,似绸非绸的,应该也是先织绒线,再织成料子!”

九阿哥拿了纸笔,随后画了一个圆球,标注出英吉利、法兰西、意大利的大概位置,带了兴奋,跟曹寅道:“他们比大清更往北,需要这些厚料子,咱们造出来,从广东海关出口,卖给他们去……”

曹寅听了,却是踌躇。

“九阿哥,若是官造,还是要以进上为主……到时京城也好,蒙古各地也好,怕是需要数量也只高不低。”

九阿哥蹙眉:“那加大产量呢?”

曹寅道:“怕是三、五年之内,无力外供;三、五年之后,到底如何,还要请皇上定夺。”

什么是“内造”?

不仅是工艺,还是体面。

市面上不许流通。

只作皇家专用,这种料子赐下去才彰显皇恩浩荡。

九阿哥心里算了下经济账,要是归在内务府帐上,采购的价格平平;要是直接划到海关,价格翻上一、两倍,皇父也会有所取舍。

九阿哥道:“谢曹大人提点,爷记下了。”

曹寅就是在内务府露个面,京城还有亲朋故旧要走动。

他这次回京觐见,主要是为了明年南巡之事,因此在京城的日子不多,还要赶回江宁。

等到曹寅离去,何玉柱才拿了礼单过来。

是年礼。

荷包八对,绒花八盒,折扇八柄,银八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