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21章 齐大司行聘郑(1/2)

郑骀又命人把生石膏制成熟石膏,然后将熟石膏加水搅拌成糊状,再灌入手指般粗细、长短的竹制模具中晾干,制成了粉笔。

郑国工部刚开始筹备修建驰道和直道之事,谁知突然连日暴雨。

七月十八,郑国虢州段黄河决堤,洪水淹没了虢州、清州、密州北部大量的农田,冲毁房屋无数,死伤者甚巨。

洪灾发生后,郑骀第一时间便成立了抗洪救灾工作组,郑骀亲自率军奔赴灾区坐镇指挥。

郑骀首先将军队分为了三队,一队前往河堤堵塞缺口,一队在灾区救援被困百姓,还有一队寻找空旷的高地为灾民修建住处。

郑骀还调拨了大量粮食、物资到灾区,以保证灾民不会受冻挨饿。

郑骀穿越前经历过洪水灾害,对抗洪救灾有一定的经验,郑国的这次救灾在郑骀的指挥下进展非常顺利。

洪水退去后,郑骀便命军队和受灾百姓一起灾后重建,并为受灾百姓免费发放了大量生活物资。

郑骀为了收买民心还写了一篇《罪己诏》,诏曰:孤实不敬,天降之灾,至令百姓蒙害。邦之杌陧,曰由一人,孤一人有罪,望无及万夫。孤当永思己咎,群司勉修职事,极言无讳。

郑骀在发布《罪己诏》后,又剪发磿手,以身为牺牲,祷于桑林,祈求桑林免去郑国百姓的灾难。

剪发磿手就是剪断头发,以木压十指而缚手,是一种代替人祭的祭祀仪式,始于成汤,是文明进步的一种体现,郑骀猜想曹操割发代首的灵感可能就来自剪发磿手。

桑林不是桑树林,而是一位天神的名字。

《淮南子·说林训》载:“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

七月廿十六,宋太宰皇源抵达郑国。

因为郑骀帮助过宋公喜,宋公喜在听说郑国发大水后便派皇源前来吊唁。

皇源在郑国灾区转了一圈后感到大为震惊,宋国也经常发洪水,皇源清楚的知道洪灾过后哀鸿遍野的景象,但他却没有在郑国看到这样的景象。

郑国灾民非但没有啼饥号寒,而且还皆表现的非常淡定,甚至还有人在谈笑。

皇源随后便向郑骀询问原由,一来郑骀实在太忙,二来郑骀不想平白无故的告诉皇源答案,所以郑骀便敷衍了过去。

一般大灾过后都会发生大疫,郑骀正忙着做防疫工作。

郑骀命人准备了大量的石灰,用于灾区的消毒。

同时郑骀还对灾民安置点的卫生有严格的要求,郑骀规定每个安置点必须要有公共厕所、公共浴室、垃圾站等设施,禁止灾民随地大小便,乱扔垃圾,规定灾民每日必须洗澡。

郑骀还征调了大量医者前往灾区,免费为灾民诊治。

卫国、齐国、楚国、中山国的使者陆续来到了郑国吊唁,郑骀在各国使者离开之时都赠送了丰厚的礼品。

郑骀为了降低郑国再次发大水的可能性,想到了两个办法,一个办法是在枯水期的时候疏通河道,还有一个办法是加固河堤。

郑骀准备研制出水泥,用水泥来加固河堤。

制作水泥需要的材料为石灰石、粘土、石炭和煤渣,这几种材料都非常容易获得。

烧制水泥用石灰窑即可,郑骀便命人在长葛城内的一间空作坊内修建了几座石灰窑。

石灰窑建好后,郑骀先让工匠把石灰石烧制成生石灰,然后将生石灰磨细备用。

随后郑骀又让工匠把粘土炒热、烘干,然后筛出细粉备用。

接着郑骀又让工匠把石炭制成粉末备用。

准备工作做好后,郑骀便让工人把70%的生石灰粉、20%的粘土细粉和10%的石炭粉搅拌均匀,然后放入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