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八百三九章 守株待兔(1/2)

这髓本是骨腔中一种膏样物质,因其在人体的分布部位不同,又有名称之异,髓有骨髓、脊髓和脑髓之分。

髓藏于一般骨者为骨髓,藏于脊椎管内者为脊髓,脊髓经项后第六颈椎以上的椎骨下之骨孔,上通于脑,汇藏于脑的髓称为脑髓,这脊髓和脑髓是上下升降,彼此交通的,合称为脑脊髓。

髓的生理功能是充养脑髓,滋养骨骼,化生血液。髓以先天之精为主要物质基础,赖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养,分布骨腔之中,由脊髓而上引入脑,成为脑髓。

故曰脑为髓海,脑得髓养,脑髓充盈,脑力充沛,则元神之功旺盛,耳聪目明,体健身强。

若肾精亏虚,骨髓失养,就会出现骨骼脆弱无力,或发育不良等,又精血可以互生,精生髓,髓亦可化血。

骨髓可以生血,精髓为化血之源。髓由肾精所化生,肾中精气的盛衰与髓的盈亏有密切的关系,气、血、精、髓可以互生,故髓与五脏皆相关,其中以肾为最。

知道髓的意义后,即可明白历代的修行者们重视修髓补髓的原因。

而“洗髓”之功法就是历代的修行者修炼之精华结晶,明确一点的说,是一部“性命双修”的功法。

为什么要以“洗髓”来命名,则是因为“洗髓”二字内涵着很深奥而又相当全面的内容,是其它任何词语都无法代替,也不可能代替的。

圣人以道洗心,使后天人心消灭到找不到的地方。

脑为髓之海,脑乃思之官也,人体的一切思维都出自于大脑神经。

这个“髓”则属“性功”的范畴,“洗髓”二字合起来就可作为“修炼心性”或“修养心神”,这也就是道家的修真养性,佛家的明心见性,儒家的尽心知性。

而“髓”字的另一用义则是指实际性的脑和脊髓,此属“命功”范畴。

人体一切器官和组织,都是在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领导和指挥下发挥其功能,并保持完整性。

如果神经中枢机能受到损害或紊乱,便会造成疾病,只有通过“洗髓”的方式,吐纳运气,锻炼阳精化为真元气体即内丹后,沿尾闾逆行于髓管之中,上达于脑,滋资中枢神经,调节其平衡,恢复各神经的联系,使脊髓中枢神经的反射作用增强,各神经末梢也连带振奋起来,使退化衰老的神经细胞焕发青春,而白发返黑,齿落更生,达到返老还童之境。

从而超越一般人不能达到的大智慧,以及寿命的极限境界。

这心是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神明之所出,精神之所舍,把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统归于心,称之曰“心藏神”。

但是在修行界中,又把神分为神、魂、魄、意、志五种不同的表现,分别归属于心、肝、肺、脾、肾五脏,所谓“五神脏”。

神虽分属于五脏,但与心、肝、肾的关系更为密切,尤以肾为最,因为心主神志,虽然五脏皆藏神,但都是在心的统令下而发挥作用的。

脑的功能隶属于五脏,五脏功能旺盛,精髓充盈,清阳升发,窍系通畅,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

这五脏是一系统整体,人的神志活动虽分属于五脏,但以心为主导,脑虽为元神之府,但脑隶属于五脏,脑的生理病理与五脏休戚相关。

而洗髓功夫正是在调和五脏,修复和补充保养五脏的基础上完成“洗髓”这项工程程序。

洗髓的功夫不但要在日常的炼习中获取,而且在平时生活中都得时时刻刻注意调养,于行、住、立、坐、卧之中都必须保持动态要求。

因为“洗髓”相当于生命再造,这工程是相当的漫长,相当的艰巨,稍不留意便会炉塌鼎翻,全功尽弃。

所以,吴锋平时在“行走”之中需要保持“行如意无杖,自然依本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