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三十二章 满洲的国运不久了(2/2)

风。

晋王的穿着是如此朴素,而且他的依仗也极为简单,身为监国皇太子,但却连黄盖都没有使用,仅有一名亲兵在其身旁高举着写有“监国皇太子李”字样的黄色纛旗而已。

李来亨亲自走上前来,握住张家玉的手臂笑道:

“多尔衮的剃发令是为渊驱鱼,使得数不清的百姓汹涌冲向大顺的土地上。可是孤不为得人而喜,却为得士而喜。若辈皆天下所罕有的仁人志士,孤得一二人,焉能不平定海内?”

李来亨的沽名钓誉和装模作样又让一旁的方以仁感到背上发寒,但他亦不得不承认,自己长期以来教给李来亨的这一套话术,的确对于张家玉这般年轻幼稚的北来士人,极富有吸引力了。

张家玉便热忱地跪下说:“臣今日方知开创雄主是何等英姿!”

李来亨则笑道:“孤非开创之主,卿不可胡言乱语了。大顺开创之主实乃孤之祖、父也,孤承父祖之功,方有今日之土地百姓。”

李来亨又说:“孤听闻明朝的弊政之一在于宦官,孤之祖、父因此皆不喜太监之政,孤亦不用宦官,只有一些女官充作宫廷之用,,因此仪仗简陋,大约是要使得北来士人见笑啦。”

李来亨提到大顺已经尽废宦官之政,这一点当然让许多士人大感扬眉吐气,因为明朝多年来宦官与文臣的斗争,都是朝廷争斗的一大主线。

大顺将所有太监内官职务废除,改为使用女官担任内官,就让即便是死心塌地于明朝的一些文臣士人都感到颇有新朝雅政之风。

只是张家玉心中觉得奇怪,毕竟太监虽然为文官所厌恶痛恨,但的确是古来所有的制度,皇帝没有太监做内官,又如何控制宫廷、制衡群臣呢?他心中马上升起了一连串的问题,但又觉得这个场合并不适合说出来,因此只是跪地连连谢恩。

这些士人弃清而投顺,多少还算得上有那么一丝半毫的骨气在。李来亨也知道,即便清廷已经颁布了剃发令,而且多尔衮还在加紧控制明朝朝臣,据说那个崇祯的儿子同治帝朱慈烺也被情节严密地控制了起来,除了满洲人外,即便是明廷首辅大臣也不能见到他。

明廷正在加速地名存实亡,可实际上却还是有不少士绅宁愿剃发归顺,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祖宅田产——这些产业于他们而言,的确是比生命和名誉都更为重要。

毕竟就算南逃到大顺境内,他们也都知道大顺推行拷掠追赃之策,还不是一样扒去你的几层皮嘛!

不过李来亨倒不以为意,多尔衮为渊驱鱼只是意外之喜,他绝不会因为这些北来士人的到来就改变大顺的既定政策,而是只会利用清廷颁布剃发令的机会,加速在河南和山东两省推广严格的营田新法。

白旺已经到开封了,他早就被李来亨内定出任户政府尚书。而原本负责推行营庄制的营田司这一机构,则升格为营田院,亦由白旺兼任营田院总裁一职。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