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十章 穆家村(2/3)

兵痞,那群下作且没有脑子的家伙根本没有耐性静下心和谷三讨论这种问题,他们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利用谷三所说的“需求”,趁机沾些便宜。

至于什么“理论”、“习俗”和别的东西,都不该从一个女人嘴里讲出来。他们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听,也许还会简单粗暴把谷三的那套说法定为“婊子经”。

“我也没这个兴趣给那些无聊的杂种上课。”

关于“性需求”的话题似乎就到此为止了。

他们沉默了一阵,远远已经能看见山脚下的村庄。慕容宇华指了指山脚下的溪流“再往前走应该就是穆家村。我有个在土匪寨里认识的兄弟。最近地里农活不少,他应该回了家。我们可以找他帮帮忙。”

“我以为你就是个‘特立独行’的家伙。”

“可遇上事了,还是得求助一切能求助的朋友。”

谈话之间,慕容宇华已经背着她来到山脚,顺着田地一路踩着石头横穿溪流。他们在河边稍作停留,洗干净了手上的鲜血与脸上的尘土,这才重新整装往村庄那去。

接近午时,地里还有不少农人在忙活,这会儿已经过了谷雨,地里早栽种下了今年的口粮和果菜,有的好忙活。

慕容宇华背着谷三和路过的村妇打听了一下他那位兄弟。村妇本看见他背上背这个穿军装的,神情间还带着几分抗拒,慕容宇华赶忙先解释,说衣服是偷来的。他故意把对方的目光往谷三那双绣花鞋上隐去,含含糊糊说了句“事儿……有些复杂。您就劳驾帮忙指一指,穆永住在哪边。”

村妇先由这穿旧军装与绣花鞋的小脚姑娘便自己补全了一桩悲剧,已动了恻隐之心,再一听要找的人是穆永,脸上原本有的几分警惕便悄然消失了“原来是来找永子的,他朋友是吧?早说,你顺着村路往东走,东面那户人家就是了。这会儿他可能到地里忙活,家里就他媳妇在。你去了恐怕得等会儿。”

村里人多少应该都知道他农闲时做的行当,眼下乱世,反倒对落草为寇这事儿见怪不怪的。

上头的官老爷一个个横行霸道、欺上瞒下,底下的老百姓要过日子,骨头软的有一日算一日,骨头硬的去做了盗贼也是没办法的事,乡民的想法是简单甚至愚昧的,对于能活下去的法子,哪怕挑战道德也最多感慨一句这不都是为了活着。

慕容宇华背着谷三往穆永家找去时,和她解释了一下村民态度。

说是去年收成不好,许多农户颗粒无收,艰难过冬,慕容宇华做主谋带着弟兄们抢了户地主,得了许多粮食到村庄间分发。

这事儿都是私底下进行,不可能明目张胆做,分发的时候就都让各个村子来的土匪弟兄去送的,村里人自然都感激那个送来的人——穆家村感谢的自就是穆永了。

“官兵没查到吗?”

“上头的衙门总的来说管不着地方上的事,村庄与官兵本来就是互不干涉的。再者,这些粮食大家偷摸着吃,谁又知道?盗来分发的又不是什么金银珠宝,除非真的下狠劲查,否则压根查不出什么的。”

村庄内部的团结性也同样决定了他们绝不可能到衙门那告密,一个小村便是一个小社会,若当真村里有什么需要决策的,往往会选村中名声好的老人家来做决断,而非前去报官。

这大抵也成了乡民间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

两人不多时就到了那村民所指的那户人家前。院落外围着篱笆,屋前泥地上一条黄狗正趴着晒太阳,不远处几只鸡低着头啄米。院子里,一个穿浅青色单衫的女人正坐在小凳子上摘菜,她身材丰腴,一头乌黑的头发利利落落扎在脑后盘了起来。

慕容宇华就站在篱笆外朝她喊“永嫂子!”

女人闻声抬起头来,瞧见院门前两人,忙放下手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