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398章新的大佬(3/3)

畴就不是一个好人,不值得他信任,所以他就开始考量,要找新的人选了,崇祯皇帝他毕竟是大明的天子,大明富有四海,每三年就举行一次科举,为朝廷选拔出许多的人才。

像是刘家他一直就求贤若渴,缺乏人才,但是像大明朝廷,他根本就是人才过多,不知道如何选择使用,在这种情况之下还有一名臣子进入了崇祯皇帝他的视线,这一位就叫做杨嗣昌。

杨嗣昌是真正的官二代,其父亲杨鹤乃是兵部右侍郎、陕西三边总督。他从小受父亲和家里环境的影响,博览群书,精通星象,万历三十四年中举人,三十八年中进士,是一个真正的学霸。

崇祯帝朱由检即位之前,就看到过杨嗣昌写的《地官集》,觉得杨嗣昌是位有才能的人,而且不偏不党,于是在登基后不久就重新启用了杨鹤与杨嗣昌父子俩。

但后来杨鹤因为招抚流寇失败而获死罪,杨嗣昌三次请辞代父受罪,都被崇祯帝拒绝,最后免了杨鹤的死罪改戍江西袁州。可见崇祯帝对杨嗣昌的赏识,从而也可以看出杨嗣昌对父亲的孝顺。

崇祯帝对杨嗣昌又先后进行过数次的提拔,但因其父杨鹤与继母的先后去世,杨嗣昌不得不在家守制。

此时朝廷的处境已经是内忧外患了,国内大批的流寇叛军已颇具规模,最具代表的高迎祥、李自成等,而外有建奴多次入塞,由于杨嗣昌在守制时就一直关心国家时局,私下对朝廷的未来有了具体的规划,面对内忧外患的国家,他总结出三点:制外必须先要安内;足食然后足兵;安民方能荡寇。

杨嗣昌是真正的有才之人,看出大明表面上是外患当紧,实则是内忧致命。一举指出重点和源头,所谓治标要先治本!所以他建议先和建奴和谈,把国内的实质问题解决好,再回头对付外敌。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