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33章 三天一个郡(2/3)

来赵云也不会因为我们多拖延了些时日,就非要杀降立威。我听说那刘备可是素来以仁义爱民自居的,只要投降的人,无论是抵抗了多久再投降,都不会受害。”

王商这番话就是纯粹欺负老实人了,因为知道刘备仁义,所以抵抗抵抗显示自己很节烈,拖够时间再投降。

把话说得这么白,固然是打消了其他文武对于“抵抗过之后会不会被赵云清算”的顾虑,但也对王商愈发鄙夷:合着你让我们抵抗死人,就是为了拖时间给刘焉通风报信?提醒刘焉汉军的主攻方向是南线长江一侧?

城外的赵云见劝降未果,也让骑兵象征性奔射放箭骚扰了一圈城头,然后暂时退兵,等待打造攻城武器。第一天算是没能直接和平解决。

……

不过,赵云退后扎营的同时,陈实他们几个却没闲着。

等王商督战累了回去休息之后,陈实立刻招来赵敏、王澹,摆事实讲道理,跟他们扫盲“这种卖命毫无意义”的原因。

“赵县令,王都尉,这王商的想法,着实异想天开。依我之见,赵云断然是不可能作为刘备攻打成都的主力的,就算刘备真这么部署,那也是因为刘备身为北人,不熟悉蜀中地理。所以,我们根本不用给使君通风报信,还不如直接投降了,免得误导了使君。”

赵敏和王澹正要找个台阶下呢,纷纷低声追可陈实细节:“陈长史何出此言?”

陈实也压低声音:“我记得你俩都是巴郡人吧?赵县令是垫江的,王都尉是阆中的,便是府君,那也是广汉德阳人——而我是犍为本地人,没有人比我更懂犍为郡的地理。

从长江、岷江溯流而上,水陆并进攻打成都,看起来很便利,实则有个最大的缺陷,那就是陆路走到南安县的时候,东侧会被龙泉山阻挡。龙泉山是成都平原东侧屏障,北起绵竹,南至南安,故而成都平原才北有绵竹关、南有南安关。

但南路比北路有个更大的劣势,那就是北路突破绵竹关后,另有平缓的涪水支流可以绕进成都腹地,运粮便捷。而南路即使突破了南安县,在南安县西侧的岷江峡口处,也会因为乱流过于湍急而阻断水运。

此处岷江峡口有青衣水与沫水汇入岷江,乱流极为凶险,自古没有船可以过的。所以我估计,刘备最终的主攻,肯定是北线绵竹,而不可能是南线南安。赵云这一路大张旗鼓,反而是疑兵。王商要是通知了使君,那反而是误导了使君。

我们要是立刻献城投降,不让王商的误导书信寄出,反而是帮了使君。这样我们既遵了朝廷圣旨、又免了百姓和士卒死伤,还全了王府君忠于刘使君的忠心,不是三全其美么?”

陈实口中提到的“沫水”,就是后世的大渡河,而南安县就是后世的乐山。

汉末的时候,大渡河汇入岷江的河口峡谷,是非常湍急的,根本不能行船通过,一直到后来六朝、隋唐的时候,才陆续整治。

唐朝在这儿修乐山大佛,名义上是用佛镇住江涛乱流,但实际上也是对山壁狭窄处进行了开凿拓宽、有配套的水利整治,在此之后大渡河岷江河口才能较为安全的通航。

陈实是犍为本地人,所以他知道赵云这条路是到不了成都的,到南安就算到头了。

赵敏、王澹听了这番歪理,也是目瞪口呆,原来“背叛刘焉是为了刘焉好,不让刘焉被愚蠢的王商误导”。

那还有什么犹豫的?既遵照了圣旨,又是在为刘焉好,赶紧干啊!

当天晚上,王澹就找了一些心腹,肃清了城墙上一段区域的防务,确保周边没有王商的人,然后把陈实用吊篮坠下城去,让陈实亲自去赵云军营投降、商议献城条件,还约好如果谈妥了,陈实后半夜就能带兵回来,王澹会在城楼上打开城门。

……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