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63章 参观磨镜子(2/3)

外面,隔绝了空气,让银子不会氧化发黑。

而镜子是否成像清晰,跟玻璃有屁的关系?清晰度只跟打磨工艺、磨损颗粒度粗细有关。只要打磨料够细,金属材料表面是可以镜面反射非常优良的——后世酒店大堂里那些不锈钢装修柱子,都能清晰照出人影,清晰度不比镜子差多少。

当然,除非你是跟初中化学课实验一样,拿个玻璃板和氯化银溶液,然后做银镜反应让银子均匀析出镀在光滑的玻璃上,那倒是可以让析出的银面跟玻璃表面一样光滑。这种做法下,玻璃确实对清晰度略有帮助。

只能说一帮文科生写穿越小说,一个个都言之凿凿“拿出玻璃镜子,立刻霸气侧漏、虎躯一震、惊得古人纳头便拜”,结果骗了李素这么多年。

现在,问题就被李素拆成了两部分:

首先,要造出更清晰、损耗更少的镜子,关键在于拿出更好的表面研磨技术——研磨决定清晰度。

其次,要造出耐久度更好、磨好后不会发黑的镜子,这才需要玻璃科技——玻璃决定耐久度。

换言之,古人中的有钱人,其实是可以用到比较清晰的镜子的,只不过得当成消耗品来用,非大富大贵之家不敢玩。

玻璃的问题,李素始终解决不了,不如丢开。

趁着糜竺还没回来、在糜家做客这两天,不如暗中琢磨琢磨如何提升这个时代的研磨技术,到时候弄出“跟玻璃镜子一样清晰,但只是不够耐用”的改良银镜。

如此一来,不管是自己将来卖,还是把这个略微改良版的技术跟糜竺做交换筹码,都多一条备胎。

其实做交换筹码也不错,因为这种技术的改良度相比于旧产品不是非常大,只是质量上的提升。

用后世专利法术语来说,就是这种微创新算不上“发明”级别,只能算“实用新型”级别。

这种改良后的东西依然昂贵靡费,需要掌握有钱人渠道的大商人才玩得转。

李素自己单干的话,磨出来恐怕也卖不出多少销路。

草儿看他对着银镜怔怔发愣、偶尔摩挲,也觉得奇怪,贴上来轻声关心:“公子你怎么了?很想要这面镜子么?以公子的身份,真想要的话,家主一定会赠送的吧。”

李素这才微微回过神:“没有的事儿,我怎会稀罕区区一面镜子呢——不过对了,你知道这镜子是怎么磨的么?今日府上可有银匠要来磨镜?我一时好奇,想观摩一下银匠手法。”

李素也是发现,自己一个人瞎几把琢磨,也想不出什么对策来。

研磨工艺的微改良,虽然比造玻璃要难度低不少,也不是他一个缺乏技术想象力的前世文科生能随便想到的。

他上辈子估计连球磨机都没见过。

草儿听他忽然说想看磨镜子,一时也不知如何是好:“奴去为公子打听一二吧,今日好像没听说府上有镜子要磨呢。”

……

李素就这样瞎几把闲晃了一天。

随着这几日《孝义录》和别的文人之间传说的故事,在这朐县愈发扩散开来,糜家人也知道李素的咖位牌面,对这种“名士型官员”的饮食起居愈发礼遇有加,只是因为糜竺真不在家才不能见他。

对于李素想去城里瞎逛、顺便暗中观察一下糜家的产业,只要不涉及商业机密的,糜家人也不管他,随便看。

一天晃下来,李素也大致了解到,糜家如今果然是有不小的商船船队、河海贸易的。

朐县本就相当于后世连云港,这里的海港条件还是不错的,汉末时又有河流从这里入海,水路贸易非常发达,糜家这种一州首富,怎么可能不重视运费低廉的水运贸易呢。

只不过这个时代的海船跟内河船似乎并不区分,李素去商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