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639章 连环挖坑一时爽,连环引爆时更爽(2/3)

然这一世因为蝴蝶效应,那些事件都有所变化。

但不管怎么说,牛渚已经是建业最后的江防门户,这里再被突破,就只有看着敌军登陆、死守建业城池了。

本朝伟人读史,曾有“古今儒将谢周虞”之感慨,也就是认为自古南朝抗击北虏的名将,以谢安、周瑜、虞允文三人为首。

时过境迁、因缘际会,周瑜人生的最后一场大决战,却要被拖到牛渚附近、拖到原本千年后虞允文的成名之地打,周瑜也算是“南朝名将全员灵魂附体、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

不过,周瑜能说服于禁也跟着他不躲进濡须口、而是再往下游的牛渚驻扎,仅凭牛渚险要、是建业最后门户这个理由,当然是不够的。

于禁始终关心的是“会不会因为缩到南岸的某个港口,最后退无可退被李素分割包围瓮中捉鳖”。

周瑜关键就是解决了他这个疑虑。

周瑜对着地图诚恳地告诉他:退往牛渚,还有一条关键退路,那就是牛渚是长江下游重要支流“中江”从长江分叉出来的河口位置。

注意:不是汇入长江,而是从长江里分叉出来!也就是说,不是中江水位高于长江、中江水流入长江,而是反过来,长江水流入中江。

于禁不熟江东水文地理,一开始听到这个情况时还很诧异,怎么会有小河反过来从长江分流呢?难怪名字叫中江,说明这确实是江的一部分。

但既然是接受长江水的,这中江最后流到哪里?直接入海吗?

周瑜给他解答:中江从牛渚往东,一直会流入太湖,正是太湖的主要上游水源。所以部队驻扎在牛渚,就算保卫建业不利、被敌军登陆突破了,还有机会顺着中江开进太湖。

敌人的战船进不了中江,登陆的陆军部队阻止不了他们沿着中江水面撤退,绝对万无一失。

而只要进了太湖,后续肯定是有路可以逃跑的,既可以从太湖东岸经松江进入东海,也可以从太湖南岸的乌程水等江南古运河河段,由余杭县进入浙江湾。

(注:江南地区自古有把天然河道疏浚连接为运河的历史。勾践、夫差时代就开始修了,跟江淮之间的邗沟历史一样久,汉朝还一直有在使用。后来杨广修大运河时,邗沟和江南河两段都只是把淤塞废弃的吴越古河道重新疏浚出来。

主要就是因为南北朝的三百年,南方不用往北方运东西、变成了两个割据政权,所以运河才渐渐废弃的,需要南北统一后重修。加上鸿沟也是战国时魏国挖过的,所以大运河只有河北段是杨广自己完全从无到有新挖的,其他三段统统都是废河翻新)

总而言之,到了大海上,整个茫茫东海连成一片,李素还能堵截你不成?到时候于禁想继续为曹公效命,就算李素堵住了长江口,他们也可以贴着海岸线北上、从淮河入海口重新进入曹操领地,转个圈子由淮河入淝水入巢湖、转个大圈再到濡须口。

看在周瑜为他设想了那么周全的退路,于禁也是想赌一把绝地翻盘的。

加上他也早就把“李素得到了刘备大量北线精锐援军”的信息传递给了曹操,他也觉得曹操会说服袁绍采取主动反攻、分走刘备对南线的压力,等到那一天,整个全局就还有翻盘的机会。

所以,于禁最后跟着周瑜躲进了牛渚,依托中江和太湖作为最后备选退路。同时把对岸濡须口的陆上防务完全交给曹仁委托的李典等人,以及曹操后续派来的援军将领。

……

于禁和周瑜选择后撤收缩力量、集中兵力等待总决战,这个过程比较漫长,前后牵扯了半个多月。

等他们退到位之后,因为天气已经很热,差不多是初伏到二伏之间,李素就算可以发动进攻,也不得不熬一熬,不差这一点时间了,等过了三伏天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