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89,柔御天下(2/3)

的诸侯呢。您现在年富力强,诸侯中的大国都是年幼的国君,彼此尚能相安无事。随着他们一点点长大,而您一年年变老时,这时就越来越危险了。贾谊劝汉文帝居安思危早做打算。他建议汉文帝削藩,把王国拆分成一堆侯国,分封所有的王室子孙,让他们互相牵制。这样王朝就安全了。

汉文帝没有对贾谊的建议表态。

汉文帝的弟弟刘长,也就是汉高祖跟赵王张敖的小妾所生的孩子,有僭越甚至谋反迹象。汉文帝将他逮捕,废黜他淮南王的王号,流放边疆。刘长不服,在半道上绝食而死。

汉文帝念及兄弟一场,封刘长的四个儿子为侯,封刘长的长子刘安为淮南王。贾谊上书反对,认为应该就势收回封地不再分封。但汉文帝不愿让人怀疑自己贪图弟弟的封地,拒绝接受贾谊的建议。

汉景帝时爆发“七国之乱”,刘安积极响应,但被淮南国相设计制止。到了汉武帝时期,刘安又图谋造反,被汉武帝灭了。

汉文帝为人厚道,下不得狠手削藩,给国家的稳定和统一留下隐患。

不过他后来还是部分听取了贾谊的意见。

齐王刘则死了。刘则是前面提到的齐王刘襄的儿子。刘则刚继位没几年就死了,死时还不到二十岁,没有留下子嗣。像这种情况,汉文帝完全可以将齐国除国,把齐地收为己有。但是他怕落闲话,也念及长兄刘肥的旧情,分封刘肥在世的六个儿子为王,让他们分享齐国。

虽然他仍然坚持保留诸侯国,不过尽量扩大自己儿子们的封国,缩小其他人的封国。齐国一分为六,互相牵制,难以对中央构成威胁。这也是削藩的一种方式,并且不易引起反抗,只是需要等待合适的机会。

说起这个刘则,跟前面提到的名医淳于意还有交集。

淳于意的名字被人熟知是因为他的女儿缇萦。缇萦舍命上书不仅免了淳于意的肉刑,也促使汉文帝下决心废除肉刑。

实际上,很少人知道这个淳于意是跟扁鹊齐名的名医。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司马迁记述淳于意的笔墨比扁鹊多数倍。

淳于意因为是齐国的太仓令,也就是粮库主管,所以又被称作仓公。

淳于意年轻时好医术,从师名医学医,学成之后也成为当地的名医。《史记》不惜笔墨不厌其烦地记录了他给二十五个病人诊断、治疗过程和治疗效果。齐王、济北王、王太后等王公贵族都找他看过病。但是他为了精研医术,不愿意在家坐堂,四处云游寻访名医,常常耽误了给病人看病。“或不为人治病,病家多怨之者”。有时候病人大老远慕名而来,但是他没在家,难免对他有怨言。

齐王刘则生病时,淳于意担心被任命为主治医生,之后便不能离开王府,所以没有应召去给齐王看病,而是选择去外地云游。齐王只好让别的医生诊治。但那个医生水平不行,把齐王医生死了。

不知道这事跟淳于意被判肉刑有没有关系。

“人上书言意(淳于意)”。淳于意被一纸诉状告到汉文帝那里。这个告状人能够通天告御状,绝对不会是一般的老百姓。有可能齐王家人迁怒于淳于意,捏造个罪名把淳于意告了。

好在淳于意有个好女儿,否则淳于意这辈子就完了。

不过淳于意没去给齐王治病等于间接帮助了汉文帝。齐国被汉文帝视为威胁。齐王死了,并且无嗣,正好给了汉文帝削藩的机会。汉文帝将齐国一分为六。虽然齐地仍在刘肥后人之手,但难以一致行动,对中央的威胁降低。后来“七国之乱”时,刘肥的三个儿子参加了叛乱,但有一个儿子拥护中央,拖住了三兄弟的后腿。不然的话,汉景帝悬了。

汉文帝在位23年,内政外交都做得不错。汉文帝励精图治,推行仁政,营造出安定团结、休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