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三朝会盟 第七十三章 新政㈣(2/4)
子必成大家!”
耶律楚材给出这么高的评价,倒令赵诚感到意外,他本来不过是借此画和此作者来讨论另外一件大事的。耶律楚材这么说,赵诚倒有收藏的打算来。
“臣以为晋卿怕是弄错了,这画明显是文不对题嘛,秦王何在?”高智耀开玩笑道。
众人大笑不已。
赵诚示意五个心腹们落座,又命女官柳玉儿给众人添茶,赵诚召心腹们至这小朝廷中议事,向来随意。
王敬诚欠了欠身子道:“如今战事已歇,国主着手整顿朝政,厘清吏治,扬善征奸,欲求举国大治,以使万民归心,令国库充实,兵强马壮,将来可争天下一统。但从斡国铨拦驾献画一事看,臣以为朝廷开科取士已经到了必须开设之时了,当为士子所盼也。”
耶律楚材一向对此事极热心,遂也道:“蒙古人曾不可一世,大河以北皆曾沦入其手,然百姓并未归心,何也?百姓民不聊生自不必多言,君不见河北诸路数千儒生,皆沦为隶奴,不得自由,何谈归心?国主横空出世,精编一强军,出黑水,过沙碛,千里奔袭大漠,至野狐岭一战,河北诸侯惊惧。然国主自燕京南下,行军过河北关山数十州,却未遭到豪强太强的拦劫,臣敢问又是何故?”
“蒙古人只知掠夺,视天下万民为私奴,并不懂治理。更不知笼络天下士人之心。”赵诚点头称是,“非孤至强至大,不过是蒙古人鄙陋罢了。譬如流沙滩涂之上建高楼,地基尚不固,纵是万丈高楼,一推即倒。”
“那金国名士王若虚、元好问两位在我书院已经暂居一年有余,刘某奉国主钦命,屡次规劝他们入仕我朝。然王、元二位不为所劝。由此知之,士人归心,则天下人方可归心。国主若是想一统神州,怕是要多多笼络士人。”刘翼也道。
百姓对谁来当皇帝并无太多地恶感,只要能安居乐业,没有官府欺压,日子能过得去,那就是明君。这御书房里的四人,王敬诚、耶律楚材、高智耀和刘翼都是各有出身地文人。然而在他们今天的心中,只有赵诚一个王者。王敬诚与刘翼曾说要忠于大金国,耶律楚材当年也曾是如此,就连本土文人高智耀当年对赵诚也曾表示誓不两立,人心这个东西也是可以改变的,关键是看上位者如何去做。
“王、元两位若是愿意归顺于孤,孤愿授其翰林大学士之职。”赵诚道。
刘翼苦笑了一下。半晌才道:“我那两位堂兄弟倒是有些意动,想来他们对在我中兴府所见所闻也有所触动吧?”
“哦,刘京叔与刘文季有些意动?”赵诚脸露喜色。
“刘某以为他们仍对金国心存妄想,又囿于忠良孝悌的名声,此事急不得。”刘翼道。
文人都要面子,那刘祁与刘郁兄弟俩怕是被人瞧不起,而犹豫不决。赵诚心中明了:“明远兄还要多劝一劝。孤极有耐心,愿虚位以待。”
高智耀见赵诚有些失望,道:“国主不必牵挂,我大秦国国势正蒸蒸日上,不出五年必有新气象,到时候天下归心也不是什么奢望。”
“王、元两位皆以文词称著于世,也曾为官经年,但若是让他们为一州一府之选,也不见得高明。孤虽未设翰林院。并非是对长于文词之人有恶感,只是孤最痛恨读书人沉湎于词藻华章罢了。如今看来,朝廷设馆阁之职,虽养闲官,亦是有其深意的。”赵诚道。
“春天时,国主曾召臣等商议开科取士之事,又命诸官举荐人材,然兵火又起,此事遂停罢。如今读书人怨言不少。臣等宅院前每天都有士人投书求见地。令臣不胜其烦,况求名于大臣之前。不亚于终山捷径,此风不可姑息。”王敬诚道,“朝廷眼下又缺额甚多,譬如边城西宁,知州一人身兼数职,长此以往,不仅无法治好一方,更滋生贪腐擅权之风。国主有志于打通青唐商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生之星际旅行家
最毒世子妃
惊世特工妃:柔媚大小姐
天师修武
末世重生之与忠犬总裁一起打怪
慕先生,转身别回头
打工仔大翻身
千秋我为凰
五行大宗师
极品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