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四十四章 好多事情都想当然了(3/4)

去年我们对东突厥动手的时候,高丽的边境不就有所异动了吗?对于这样的国家,只能临之以威,什么时候还有委曲求全的说法了?

老夫从边军紧赶慢赶,还是没有赶上商量这件事。如今朝廷的请求已经送到了高丽,还被人家拒绝了,好家伙,老夫都不知道还有没有脸面去边境了。要是敌方将领拿这件事羞辱,老夫都不知道怎么还口。”

张俭是对于高丽最有发言权的一个,因为他一般都坐镇在大唐东北边境,以一人之力对抗契丹库莫奚靺鞨高丽,而边境安定,不得不说手段了得。

他一开口,好多军方的将领都大声叫好。武将嘛,就靠着一张面皮活人。国家强大,身在边境对抗外敌的时候也有底气,就算打不过,也不会心生气馁。但是国家掉面子就不一样了,人在边境都跟着丢脸。

相比较叫好的武将,文臣这边却头疼万分。张俭的话说的太绝了,因为讨回前朝遗骸的事情,都不愿意回边境坐镇了。如今只要这家伙呆在长安一天,文臣这边就要承受骂名。因为张俭说了,是因为文臣让他没面子,羞于回边境。

房玄龄站了出来,怒道:“高丽的拒绝,确实让老夫等人措手不及,可是只要朝廷的文书换成陛下的圣旨,老夫就不信他们还敢违抗。只要他们违背,咱们就是到时再出兵又如何?”

张俭还是一副得理不饶人的样子:“那老房你自己领兵去吧,老夫可没脸去。”

“莫说老张,俺老程也不去。”

“不去。”

“不去。”

....

看着乱成一团的朝堂,李承乾都要惊呆了。这就是贞观的朝堂?怎么臣子们商议事情的时候,跟市井的吵架一般无二?

御座之上的李世民,就像一个旁观者一样任由大臣们互相争吵。朝堂虽然有它的法度,可是事情终究是要解决的,在朝堂上争吵,总比私下里明争暗斗要好得多。

至于张俭的任性,也只有在这个时候能说,换个朝代,没准儿就会因此而获罪。

“看看,这就是朝堂,这就是文武相争。自朕登基以来,大权独揽,军方将领只是挂名一卫,却不再拥有实际的指挥权。没了军权的武将,空留虚名而已。其实,这也是他们对权力的诉求,因为只有朝廷开战,他们才能重领兵权,文臣也会以国事为重,不再侵蚀军方的官位。”

今天的李承乾并没有跟房玄龄等人坐在一起,而是在皇帝的身边坐了一个小板凳。刚刚上朝的时候他还不知道这样的安排是什么意思,现在是清楚了。

“父皇让我坐在这里,是怕儿臣也牵扯其中?”

“那是一定的,不管你旗帜鲜明的站在一方也好,保持中立也罢,都会落下不是,如今,最好的办法,就是置身事外。”

见底下的争吵还在继续,李世民接着小声询问说:“说说你的看法,你觉得该不该出兵?”

该不该出兵?

李承乾想了想才说:“以儿臣之见,还是出兵的好,国与国之间不该有委曲求全,他们对大唐不敬,收拾一顿才知道自己错了。用不着开战,估计咱们的大军靠近,他们就要把骸骨送回来了。”

“想的太简单了吧,现在的高丽王高建武可没那么软弱,前隋百万大军都没能攻伐下来的国家,你觉得咱们能这么轻易的对付?”

“儿臣没觉得高丽有什么难对付的啊,前隋的失败,更多的是前隋内部的原因。弹丸之地,能对抗咱们大唐,简直就是说笑。”

“啧啧啧,口气不小,可是太想当然了。回去好好看看隋史,高丽哪那么容易对付。”

没话说了,跟着皇帝老爹一起看朝臣们吵架的样子,李承乾只能在心里叹一口气。

高丽很难打吗?或许因为那边势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