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十章 疑问(2/3)

加详细的记载,司马光就不用我说了吧。

最后,记载最全面的,细致入微的,是李焘编写的‘续资治通鉴编’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件事是经过天日久,一点点积累才得到这么一个丰富的结果,从这一点上来看,这件事的真实性着实令人怀疑

第二个值得让人怀疑的地方是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杯酒释兵权发生在建隆二年七月末,而在这之前,老赵家发生了一件大事,赵匡胤的老母亲死了,这位老母亲就是那个说自己儿子做皇帝理所应当的人,当然,正史上,她还是个传奇人物,金匮之盟就是从他这来的,她的遗昭和赵匡义的继位有很大关系,我们暂且先不说这些后来的事,就在当时,一个人的母亲死了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是必须要服丧的,而古时候的服丧是又是有制度的,分别为三年丧,一年丧,十月丧,和三月丧,而赵匡胤由于是母亲死了,他要服的必须是三年丧,就算再不知道规矩的人也应该知道,在服丧期间喝酒是一大禁忌,而杯酒释兵权一听名就知道要做成这件事肯定离不开酒,服丧期间怎么可以喝酒呢,这也的确可以算是一个疑点。

第三点疑问,这个不是根据史料提出来的,而是凭空想象,根据人物性格属性来出来的一条疑问,赵匡胤,他真的会用喝酒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吗?

好了,以上三点疑问就是对杯酒释兵权这个故事真实性的一个挑战,现在我们来对这三个问题来逐一讨论一下,第一个问题,史料有问题吗,在这里,我要说一下,很多史料的记载其实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人为干预,比如皇帝不喜欢,或者涉及到哪个权贵的,总之这是历史有趣却又麻烦的一个地方,很多我们想知道的事情往往史官们却不写,但这并不能阻止我们聪明的史家们对这些事情的猜测和分析,如果要知道这件事的史源有没有问题,我们就要先看看写这些事情的人是怎样的性格

第一个,宋仁宗年间的丁谓,提到丁谓,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有一个典故大家应该都能知道,叫‘一举三得’讲的就是丁谓的故事,说的是在祥符年间,由于下人们不小心,皇宫失火了,皇帝没地方住了,怎么办,于是皇帝陛下就领丁谓负责修缮被烧毁的宫室,可是在皇宫之中用些难题,就是皇宫离取土的地方太远,不过这没有难倒丁谓,他命令工匠先在大街上挖土,没过几日,大街就给挖成了深沟,之后他命令工匠将汴河河水引进沟中,再用很多竹排和船将修缮宫室要用的材料顺着沟中的水运进宫中。等到宫殿修完后,很多废料也就产生了,再将被烧毁的器材和多出来建筑材料填进挖出来得深沟里,重新将街道填出来了.这一举做了三件事,节省下来的钱超过了亿万。宋仁宗很高兴,重加夸奖。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丁谓是一个聪明人,虽然他曾经牵制皇帝,打压刘娥,但他不算是奸臣,他只是一个渴望权力的人,那么他的笔记可以是他通过种种渠道了解来的真实事件,像他这样的聪明人,应该不会被史料的错误所蒙蔽,所以他的笔记应该是可信的,第二个人,王曾,王曾是宋真宗年间的宰相,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从一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来,有一年,天降大雨,汴河涨水非常严重,于是京城就出来了一股流言,说汴河水涨将淹汴京,适时,人人惶恐,就连皇帝本人也非常恐慌,于是就把当时做宰相的王曾叫了过来,问他该怎么办,王曾思考了一下,答道‘陛下,这件事不一定就是真的,您不要相信流言。如果汴河发大水,汴河那边的官员一定会有书来,现在还没有书来,说明一定是谣言’后经证实,此事果然是谣言,通过对这件小事的处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不为流言所动的王曾,所以他应该是一个严谨的人,不会为谣言所动,他的笔记也应该是可信的。在下一个,司马光,这个我就不想多说了,如果你生在中国不认识司马光,那我实在不知道应该怎么形容你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