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110过目不忘(2/4)

中诵读,然后再打开简进行核对,发现自己竟然一字不差的将简上的文字全部背诵了下来。高飞以为这些都太简单了,他站了起来,直接走到架旁边,随手在架上拿了一卷简,然后打开来看。

只见简记载道: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高飞只是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他感觉自己像是立刻就记住了一样,最为关键的是,这样的文言文,他居然还能全部理解立足的含义。要知道,他以前上学时,对文言文是最头疼的了。

为了印证自己是否记住的真实性,高飞便拿着这卷简走到了王导的身边,对王导说道:“父亲,孩儿来背诵这卷简中的内容,父亲帮孩儿看看,是否有背错,可以吗?”

王导从高飞的手中接过简,匆匆一看,便笑着说道:“这是《孟子》梁惠王章句中的一个小节,你要背诵这个小节?”

高飞道:“是的父亲,你且听我背诵,若有差错,还请父亲予以指点。”

王导见高飞兴致高昂,便道:“好吧,你背诵吧。”

高飞于是张嘴便开始说道:“孟子见梁惠王……”

在高飞背诵的过程中,王导看都没有看简一眼,因为他自幼熟读各种名家典籍。

《孟子》一是儒学经典,也是琅琊王氏必学之,和《孔子》、《论语》、《周易》、《诗经》、《尚》、《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等都是琅琊王氏子弟十岁之前必学之。

王导自幼聪明好学,十岁之前,早已经将家族中定下的必学之背诵的滚瓜烂熟,甚至还可以倒背如流。所以,他根本不用看简上的记载,就能从高飞的口中听出是否背诵的有错误的地方。

高飞一字一句的背诵着,王导也在一字一句的印证着,当高飞背诵完毕,王导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莫名的惊喜。因为他一直在注视着高飞的一举一动,这卷简好像是高飞随手拿起,随便读了一遍,然后就能背诵下来的。

“好!羽儿,你背诵的可以说是一字不差。你之前可曾读过此?”王导的内心充满了好奇,问道。

高飞摇了摇头,说道:“从未读过,今天是第一次!”

王导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心中暗暗想道:“看来羽儿是遗传了我过目不忘的本事……”

“这么说来,你可以过目不忘了?”王导问道。

高飞道:“孩儿不知,只是在印证而已。”

王导又问道:“如果你有过目不忘的本事,那么对你读来说,那可是事半功倍啊,别人需要花几年时间才能读完的,你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其读完。不过,光有过目不忘的本事还不行,还需要有高人一等的理解能力,你可完全理解你背诵内容其中的含义吗?”

高飞犹豫了片刻,这才点了点头,说道:“父亲,我可以理解其中的含义。”

王导听后,顿感震惊,如果说过目不忘的本事是遗传他的基因,那么这么快速的理解能力,却要远超年幼时的自己,因为年幼时的时候,王导只能过目不忘,能背诵大量的籍,可是至于籍中的具体含义,讲的是什么,他却不甚理解,直到十五岁之后,他渐渐长大了,重新去读了一遍小时候读过的籍,这才发现每本籍中所代表的含义,但到了二十岁,他才彻底将这些籍中的内容全部理解透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