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技术沿革和炮兵战术发展二(3/11)
所带来的影响。但事实上各国的决策者并没有真正地重视从满洲传回来的报告,而是带上有色眼镜,用各国自己的立场来解读在东方发生的事情。不同的地理环境与战略地位塑造了各国不同的用兵思想,而来自远方的战争经验则让各国进一步地从原本的观点上修改既有的炮兵准则,这在欧洲最重要的两个陆军强权──法国与德国──身上特别明显。
在速射炮出现之前,法国与德国两军的炮兵准则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异。这并不令人意外,因为在普法战争法国大败之后,法军几乎照抄了他们对手的炮兵准则──法军从最基本的从德军身上学会了「试射」与「效力射」的分别,直到集中多个炮连的指挥方法,到「先进行炮兵决斗,再进行步兵火力支持」的作战步骤。如果硬要找出两军间炮兵准则的不同,就是德军炮兵比法军炮兵更有意愿把火炮推到战线前缘,在敌人步枪火力所及范围下提供直接火力支持。
法军开始接收他们名震天下的75公厘速射炮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他们原本比较退缩的准则修正为鼓励炮兵采取更具有侵略性的姿态。在高射速与钢铁防盾的保护下,法国陆军的理论家设计出了四炮炮连的战术──炮连在防盾保护下推进至距离敌军防线1,000公尺左右的距离,直接支持步兵营级、团级、旅级单位战斗。这种战术有个响亮的名字──「飙风」(afales)──强调炮手必须能够在敌军躲入掩体前,用最短时间内将三发以上的炮弹投射在敌人头上。法军相信这样的飙风式袭击,可以让敌军丧失抵抗意志,而无法抵挡法军步兵最强调的「密集刺刀冲锋」。
速射炮不会每次发射就跳离原位的特性让速射炮成为一种非常好的直射武器,也让炮手在每次射击之后得以微调水平与高低方位,使曲射的准确性更高。这些优点法军在1897年的实验中就发现了,不过一直要等到日俄战争的经验引入,法军才将原本强调将炮兵推上前线的准则修改为尽量占领隐蔽阵地。1910年的法军准则中就清楚地指出,炮兵直接射击支持只是种「例外战法」,炮兵应该尽量利用曲射,在精密计算下摧毁敌人。注意,1910年,法军才开始摈弃试算法开始实战实地精密计算、指导火炮射击。这是《逐鹿1900》在战术战法上的最大点。
法军与德军炮兵最大的差异在炮连的组成──法军是每连四炮、德军是六炮。法军的四炮炮连比较容易选择阵地、比较容易隐藏,但也相对比较脆弱,只要一门炮退出战斗就会对整个炮连的战斗效能产生严重影响。相对地德军炮连需要比法军大50%的阵地,也因此要找到够大的隐避阵地更为困难。不过由于德军炮连比法军对手多了一半的火炮,持续战斗的能力也更为坚强。
(武毅新军75、105炮连编制同德军,37、40、57炮连编制相对庞大,会有九门火炮分属三个火力群,每群都有一名合格炮兵指挥官率领三门火炮,可分可合,以期形成灵活机动的战术战法效果。)
每个陆军的准则也同时反映出了该国军官养成教育的差异。法国军官几乎都是法兰西军工学院──法国一所结合了与西点军校两者优点的名校--的毕业生,而他们的德国同行则多半出身军官预备学校或是体育学院。德军军官对数学不见得在行,但是他们的法国同业可是相当地悠游于数字之中;但相对来说,德军军官可以说是「先成为战术专家」才成为「技术专家」。
因此德法两国准则中最大的差异来自于两国军官如何看待他们所指挥的部队。在对自己部队的牺牲决心与主动精神感到自傲的情况下,法军军官倾向于把自己界定为「在战场上提供分析架构与指引以避免混乱」的人;相对来说德军军官则把战场上的混乱视为必然发生的情形并且乐在其中,德军军官唯一担心的事情只有「部下在战场上不愿主动去解决问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禁忌游戏
三国之蜀汉复兴
倾城王妃与君戏
混沌修真诀
大明假皇孙
薄太太今天又被扒马甲了
赛博英雄传
英雄无敌之国战
甜宠攻略:暖男老公好坏坏
新婚,老公有猫腻